二祖文集

  1. 主页
  2. 文档
  3. 二祖文集
  4. 净土印心法要
  5. 六、起用分

六、起用分

子 明旨,明起用之旨。所言起用者,起念佛之妙,自得受用也,故知念佛不必定在佛堂矣。

丑 明用,言用于何处也。人何故而念佛,则为断烦恼也,烦恼本不有,因不觉而枉自起惑,惑破则烦恼自断,故于寻常人事中,不可须臾离觉,即不须臾离佛也。此念佛者,乃念念时时清净,一切处皆是,无彼此观,一切自在者,即是佛。

寅 不二,言不二者,明我与佛不二也。佛未修前,与我不二,佛亦因修而成,今成为佛,是名果佛。我今修持于因,自得未来成佛之果,故名因心,论体则不二也,众生亦然。又言不二者,明菩提与烦恼不二也。世人不明成佛之体性,习于分别计议,遂分为二事,不知迷觉同是此物,即在迷时,佛性亦勿失也。又言不二者,观一切语言音声,无非实相,一切处若为有佛,一切处皆念    佛也,得时时念佛,打成一片,不持而自念,斯得起用之妙矣。

卯 互敬,我敬佛,佛亦敬我,佛不分别视也。我敬人如佛,人亦敬我如佛,我与人,本来佛性不异,相互尊重,自视若弟子,此真念佛。且不独对佛对人,即对一切众生,乃至对一切物时,莫不如是尊敬。而所言尊敬者,非定欲礼拜皈依也,尊敬其同是佛性,体自空寂。佛如是,我如是,一切众生皆如是,即无往而非念佛矣。(由此入手,更复有杀盗淫之念否。)

辰 同化,将一切人事,与佛同化,则于自己之习气,常得觉悟而痛改之矣。久久习惯,即念念不失觉照,此真无上念佛法门也。

巳 大身,证大身者,一切佛土尽入我性海中,无不包罗是也。西方极  乐世界者,正我性海中之一佛土耳,如是则不能再分彼此来去矣。故 往生云者,非身有来去也,乃证入清净,与阿弥陀同具此本德耳。

午 往生,往生者,心之向往也。先以西方为目的地,次化西方为十方,再化西方于自性,再以理合事,以西方又实有佛土,并不因理而废事,汇入无实无虚之圆义,故不往而往,生即不生,以本自无生,亦不妨立往来以坚行愿耳。

未 修证三昧,三昧者,非可于定中见,乃于动中观。云何三昧?言正受也,以一切不受为正受耳,如见境不惑,喜怒不受,即得正定。故三昧又名正定,言心无染著也;至其极,则一心不乱矣。我人于事务情见太熟,于佛道太疏,每日必练习纯熟,把此心常常顾到觉地,每日观照次数,至少十次,所谓观照者,以自问反观入手,例如下:

一 自问假如我最爱之人,设染病或死亡时,我能断爱否?心有所动时,我能镇摄否?能解化其悲思否?又思此事虽属理想,若真有其事临到眼前时,我又如何?倘有所不能者,则非加行精进不可。

二 自问我平日最不易改之习气是什么?设不能满我意时,我之嗔念能勿随之引起否,倘有所不能者,则非加行精进不可。而所谓加行者,即与自己奋斗,务改除其习气,由生而熟,由勉强而自然,此是真净业。

三 自问我平时最恶之一人,我今后对之,能减少其怨毒心否?思我与彼,未生恶感以前,亦曾情好过来,且想念其好处,更思恶感之起因,双方各有不是之处,逐渐做到冤亲平等。

四 自问我最喜爱之物,能永保其常存否乎?设以之布舍(此指尚未舍爱之物,非厌弃后之物)能无所动乎?能起慧观以转其痴爱否?

五 自问我所希望之事,若乖我意,或事之垂成而失败,或被强者所夺,我之定力又如何?若强制压下者,转成为病,必化除之,即以智慧解释之。

六 自问世乱如麻,不如意事常八九,凡日夜所希望者,惟曰平安顺利等吉祥事,设有不利之事前来,我能受之否?能以观空解之否?

七 自问遇有敌对事前来,能退让否?能反省自己之过恶否?纵无过恶,要其敌对心,即是过恶,但关于大局群众利益事,当争不争者,转入消极,亦是过恶,能一体圆通观照而应之否?

八 自问大悲利众之念,有所退失否?于恶念起时,能参其起因否?若于起因时,预作防止,即不失觉照。而防止之法,先以空境为入手,境空则心自空,对外自不起纷争,此即布施。

凡此种种,都属起用之法,反问自己,即属观照妙用。以能观之心,破所观之境,久之成熟,气力充足,了不着意,无一毫之见存于其中,是名能所双忘。不是双亡,亡则落于断灭,忘乃无着之意,自在之境,然亦微细之习也。更进而善习亦空,空不着空,是光常寂,得大自在,是净土印心法。

以上是对治法,言由恶转善,以善习代恶习而已,尚不离乎法。故宜息心常寂寂然,此宜修禅定以为缘助,本来念佛至不持而念,一心不乱,即是禅定,心密密地,了无系染,即是净土。今言习禅定者,亦不离乎法,惟禅定全仗自力,上根人当下直了。《坛经》云: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初言以心观心,即不离心地法,起诸妙用;直了者,言並此能观之心亦了也,方是见性成佛。中根人可依天台三观法,由空假中会入,言以空破有,以假破妄,会入中道,作为过渡。及至中道,尚存法在,再进而中道不立,三观齐舍,入于究竟。下根人则不能了无依据,离法更无所资,故必以他法为缘助。

一切法门,不外正副二途,以观心为正业,而以一切法为副。如心无把持,则宜仗佛力,以他法为助。如修密,印与咒,佛力也;持念则是自力。南无阿弥陀佛,本南无阿迷达补达耶之化音,如持之纯熟而快,即化为六字矣。以有手印,故属密法之一。念珠是后来人欲记数而用,反失去身密之用,並误意密,亦不能专,身口意不密,安名瑜珈。因此称唱累年,毫无实益,非法之咎,乃行人所修不相应耳。又种种法门,各有因缘,一时有一时之机,一时有一时之法。若此法当机,则彼法不相应矣。故万无执一法而可永久者,此修净土法门之不可不变更也。行者果欲速得成就,则变通之法有二,一曰持名方法之应变更;二曰他法不可不借用,除舍密法外,无可借资者矣。如修弥陀大法、六字大明法、长寿咒法,乃至心中心密法,皆可取作缘助。及至成就,则一切法皆不可取,並亦不可说,方便之力有如此者,昔李笑渊居士尝告人云,中国佛法衰微,其病不在缺少法门,只缺少真修的人。现在中国的佛法,已修不胜修,一一皆可修证三昧,何必贪多,远涉异地,徒增名相耶,旨哉此言!(李居士现居北平深达禅密法要,当今一大善知识,不可不亲近之也)

净土既为果地圆成之德号,则修证方法,当随各人之机而施。应以禅定法入净土者,即以禅定法而为教授;应以持名法入净土者,即以持名法而为教授;应以五戒六度等法入净土者,即以五戒等法而为教授。诸法虽有不同,其必精进则一也;其必归于禅定而开般若则一也。般若开,则心自明而性自见,夫而后可以言除习气矣。习气之除灭至如何程度,则净土证入至如何程度;习气何时扫尽,净土何时圆成。若有未净而其愿力足资往生者,则可带业而生西。生西已,再事修证,入于圆净为止。是故娑婆有净行之菩萨,而西方有带业之凡夫,其同为凡圣杂居之地乎!所异者,娑婆有恶道而西方无之,西方多圣人而娑婆亦有之。惟娑婆以烦恼多,下者为恶染,上者为情牵,终至沉沦。佛故指示西方,以一经往生,即无法退转,此世人所以认西方为稳土,而必发往生之愿也。然徒有其愿而无其行,或其所修不合乎法,则因缘不具足,于五浊恶世中,欲证入阿耨菩提,是为甚难,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也。由此法门无量,各种缘助,实不可少。今仅赖一持名法,而又散乱不密,不能一门深入,以死守为专一,为不退转,各树门庭,我胜彼劣……此见不净,即属地狱,于净土尚远隔万万里。复不知痛切改悔,一旦腊月三十日到来,所有西方胜境,全为烦恼情欲所蔽,彼佛接引之力,不敌自己业力之牵,往生难矣!然世人每执往生为易,谓十念亦可往生,余独执以为难者,以弥陀经世尊尚重说若干难字,则又何也?不知难易者,都属分别,非法有难易也,乃众生因缘不同,易者十念尚属费事,一念足矣;难者累劫尚在沉沦,地狱至今不空。是未修者,误于情欲;已修者,又误于法见也,皆自误也。自误而又误人,此又师之咎也,慈悲而缺方便,希果而不正因,成见既立,净土益远。臻其极,亦只人天有漏之果。谓种未来西方胜因则可,谓能即世决定往生则不可也。发心生西者,其慎之哉!

或又问者,经云五逆十恶人,亦可临终念佛往生,而汝独云往生甚难,有违经旨矣。不知往生必待前缘成熟,缘熟则虽五逆十恶人,到此亦即一齐放下矣。正一齐放下时,不得更以五逆十恶名之,否则诸君大可临终再念,此时亦不必勤苦修持也。佛为此语,乃方便鼓励苦行人,言虽从前五逆十恶,只要一觉,顿悟性空,万劫解脱,非言人人有此福缘也。若不解此义,一面念佛、一面作恶,庸有济乎?为此问者,胶执于见,但守经文,不了经义,如是广大圆满遍覆之净土法,误于小心劣见,不亦惜哉。

(终)

文章

  • Search Search
这篇文章对您有用吗?

我们要如何帮助您?